金黄的银杏叶叠成掌心的浪漫,通红的野果缀满枝头的惊喜,每到秋日,社交平台上的“捡秋”话题总如期升温。曾几何时,“捡秋”是人们与自然温柔对话的私语——拾起田埂间遗落的麦穗,夹几片枫叶作书签,让秋日的馈赠成为心底的念想。可如今,在流量裹挟下,这场原本悠闲的自然互动渐渐变了味,“组团捡秋”引发争议,过度索取破坏生态,让人不禁思考:“捡秋”的诗意,该如何守护?
“变味”的症结,在于流量与跟风模糊了文明的边界。当“捡秋”从个人体验变成社交平台的“打卡任务”,不少人便忘了对自然的敬畏。有景区曾出现游客为摘柿子掰断树枝,为凑“落叶九宫格”大面积清扫林间落叶,原本的“捡拾”成了“掠夺”。更有甚者专门组团涌入郊野,无视公共秩序与自然承载,将秋日美景搅得喧嚣不堪。这般“捡秋”,捡走的是自然的馈赠,丢的却是对生态的尊重、对规则的敬畏,早已背离了与自然对话的初衷。
真正的“捡秋”,从来都与文明相伴而行。有些地方的做法值得借鉴:郊野公园划定专属“捡秋区”,明确可捡拾的落叶、果实种类与数量,既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又避免了生态破坏;还有网友发起“反向捡秋”,带着垃圾袋走进公园,捡走的不是枫叶野果,而是他人丢弃的垃圾——手中的垃圾袋成了最特别的“秋获”,捡走污浊,留下洁净,让“捡秋”从“索取”变成了“守护”。就像老一辈秋收后捡拾遗穗,是对劳动成果的珍视;游客合规捡拾枫叶作书签,是与自然的温柔互动,这些“捡秋”之所以动人,正因守住了“不逾越、不破坏”的文明底线。
说到底,“捡秋”的核心从不是“捡”这个动作,而是藏在动作背后的心意——是对秋日自然的珍视,对万物生长的敬畏。当我们弯腰拾起一片落叶时,若能想到“莫让枝头变斑秃”;当我们采摘一颗野果时,若能记得“留三分给鸟兽”,这份克制与体谅,才是“捡秋”最该留住的诗意。流量会褪去,美景会更迭,但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需要文明的边界来守护。
秋日短暂,诗意绵长。别让跟风与贪婪毁掉“捡秋”的浪漫,守住文明的边界,不破坏生态、不扰乱秩序,无论是捡拾一片枫叶,还是“反向捡秋”守护洁净,都能让与秋天的互动更有温度。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年年与秋日重逢时,依然能在金黄落叶与累累硕果间,触摸到自然的温柔,留住那份独属于秋天的诗意与美好。(天府新区评论员 曹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