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绘里的红色基因传承密码

发表时间:2025-09-08 09:44 来源:天府新区文明网 责任编辑:王丽君

在成都人民公园举办的"童绘山河 薪火相传"主题书画展上,80余件中小学生作品以稚嫩笔触勾勒出抗战史诗的宏阔轮廓,以纯真色彩晕染出和平愿景的璀璨光芒。这场跨越八十年的时空对话,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巡礼,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少年对历史记忆的创造性传承与对未来使命的主动担当。


展览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打破了"成人垄断历史叙述"的传统模式。孩子们用《铁血卢沟桥》的水墨笔触再现历史烽烟,以《和平鸽》的缤纷色彩描绘未来愿景,这种"童眼观史"的独特视角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而成为可触可感的鲜活记忆,那些穿越时空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正在童真笔触中完成从历史到当代的价值转化。


这种精神传承具有深刻的现代性价值。孩子们不是在被动接受历史结论,而是通过笔墨实践主动建构历史认知。当他们用稚嫩的手写下"强国有我"的誓言,用绚丽的色彩描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时,抗战精神已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知、可实践的行动指南。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符号复制,而是基于理解的创造性表达。


展览背后更折射出教育理念的革新。主办方将书画展与"童画里的文明"创评活动结合,构建起"创作-展陈-传承"的完整链条。这种实践不仅培养了青少年的艺术素养,更通过艺术创作实现了价值观的隐性教育。当孩子们用画笔重述历史时,他们实际上在进行着对"家国情怀""民族气节"等价值观念的自我建构。这种建构不是灌输式的说教,而是通过艺术实践自然生长的内在认同。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场书画展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历史记忆的传承不应是简单的复刻,而应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孩子们用笔墨绘就的不仅是历史画卷,更是新时代少年的精神图谱。当"天下兴亡"的古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画布上交融,我们看到的正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正是对"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最好的致敬与传承。(天府新区评论员  邹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