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总觉得文明是博物馆里的古董,是教科书上的教条,离锅碗瓢盆的日常很远。其实不然,当你清晨推开窗,听见巷子里早点摊的吆喝声里藏着“诚信”,看见菜市场摊主给老人多套一个塑料袋时透着“友善”,就会明白:最生动的文明,从来都在烟火气里生长。
社区便利店的张叔开店三十年,给街坊找零时永远多搭一颗水果糖。有熟客笑着推辞,他便把糖塞进对方口袋:“孩子们爱吃,几毛零钱凑不齐,这个顶数。”这份实在的心意,让“诚信”二字有了水果糖的甜香。街口的修鞋铺,陈姨补鞋时总会在鞋底多缝两道线,说“这样能多穿一年”。有顾客要多付手工费,她直摆手:“说好啥价就啥价,手艺得经得住踩。”这较真的坚守,是“诚信”最鲜活的模样。
诚信在烟火气中扎根,友善也在日常里悄然绽放。暴雨天的公交站,穿校服的姑娘把伞往旁边老人那边挪了挪,两人半边肩膀都湿了却笑得灿烂;晚高峰的地铁上,年轻人起身给抱孩子的母亲让座,换来一句“谢谢”的亲昵;小区快递柜前,取件人顺手把别人掉落的快递单捡起来抚平,这些不经意的举动,都是“友善”在生活里的即兴表演。文明从不是刻意的姿态,而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选择。
老街坊们常说“过日子要讲情理”,这情理里藏着文明的密码;卖菜时“称够了再添根葱”,是“诚信”的朴素表达;吵架时“给对方留台阶”,是“和谐”的生存智慧;见人难处“搭把手不图谢”,是“互助”的本能反应。这些口耳相传的处世之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须扎进了生活的土壤,长出了烟火气里的精神常青树。
别总在宏大叙事里寻找文明的影子,它其实就躲在早点摊的热气里,藏在邻里间的寒暄中,落在陌生人相视一笑的善意里。当修鞋师傅多缝的那颗钉子、公交车上让出的那个座位、菜市场里递来的那把零钱,都成了文明的注脚,我们就会懂得:最动人的主旋律,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吟唱,而是千万人在烟火日常里共同谱写的生活交响。(天府新区评论员 邹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