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第12届世界运动会将在成都拉开帷幕。这场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文明互鉴的窗口。作为东道主,成都青少年不仅是赛场的观众,更应成为文明实践的参与者、文明理念的传播者。从校园到社区,从赛场到街头,我们当以青春之名,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文明答卷。
文明的传递,始于舌尖上的温度。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文明的外衣。当外国友人问路时,一句带着微笑的“请往这边走”,远比生硬的指引更能传递成都的包容;当赛场响起不同语言的欢呼时,主动用简单的外语词汇送上祝福,既能打破隔阂,更能展现中国青少年的开放胸怀。我们可以提前学习基础的外语礼仪用语,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禁忌,让每一次交流都成为文明互鉴的契机。毕竟,真正的热情从不在于音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否让对方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尊重。
文明的实践,显于举手投足间的自觉。在地铁里主动为运动员让座,在赛场外自觉排队等候,在社交媒体上理性讨论赛事…… 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文明素养的生动注脚。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让天府绿道始终保持整洁;遵守交通规则,让城市出行井然有序;友善对待每一位访客,让 “来了就是成都人” 的包容精神落地生根。正如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每一个青少年的文明行为,都将汇聚成成都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文明的传播,更在于文化自信的彰显。作为巴蜀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可以在志愿服务中融入地域特色:向外国友人推荐一碗地道的担担面,讲解宽窄巷子的历史故事,展示蜀绣、竹编等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学校里的主题班会、社区中的文化沙龙,都可以成为我们传播巴蜀文化的舞台。当世界看到成都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便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文化传承与创新并存” 的生动内涵。
世界运动会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次文明的对话。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既是盛会的见证者,更应是文明的践行者与传播者。让我们以青春之我,行文明之举,让世界在成都看到中国青少年的担当,感受到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中国!(天府新区评论员 曹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