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要求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提升其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该提示的发布为微短剧发展指引了正确方向,让这一快速崛起的产业在“轨道”内迸发出最大的能量。
近几年,微短剧市场呈现出“井喷”的趋势,但当越来越多的人想进入体量有限的市场分一杯羹时,激烈的竞争难以避免,内容同质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微短剧相似的剧情走向下,要如何吸引观众就成了一个问题,部分创作者开始打起了名字的主意。本应简洁明了或意涵丰富的名字变得过于冗长且口语化,“娇宠千金”“高冷总裁”等词也是司空见惯。诸如此类的微短剧就好比一份毫无营养的快餐,观众最初会感慨于其美味和新奇,但时间一久只会渐觉乏味与腻烦。
微短剧的名字就如一张名片,往往承载着最简明扼要的信息,它不仅是对剧情内容的高度概括,更是对作品主题、情感氛围及艺术风格的深刻反映。去年,《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该剧正片一经发布,迅速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全网播放量超过数亿次。该短剧的热播也引发了英国相关媒体的关注,让更多人通过媒体的文章了解到中国的文化遗产及中国对于文化归属的坚定态度。由此可见,微短剧“出海”是我们向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的重要渠道。
一部微短剧徒有其“表”是不足够的,创新的题材、丰满的故事更能显其灵魂。《逃出大英博物馆》并没有采取土味、猎奇的取名方式,依然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这得益于它真正做到了艺术性与规整性统一,拍摄品质与思想内涵并重。微短剧要把握好深层次的文化内核,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代共鸣,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与世界共舞。此外,微短剧《一梦枕星河》立足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柒两人生》突破技术成为国内首部虚拟制片等,皆体现了微短剧除了名字以外,内容深度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又土又上头”,微短剧为了追求流量而在片名和海报上打“擦边球”的行为屡见不鲜。剧集创作固然应当充满“烟火气”,拍观众之所想,但这并不代表要无底线地迎合部分消费者的恶俗喜好。微短剧要走得稳、走得远,国家、媒体与微短剧创作者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让微短剧回归艺术作品的本质,在有限的剧集时间中优化原创主题内容、树立正确价值导向,才能让微短剧的流量不止于“名”。(天府新区评论员 夏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