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得起观众 攀得上高峰

发表时间:2018-08-30 14:18 来源:天府新区文明网 责任编辑:罗同

2011年暑期档票房37亿元,银幕数9600块;如今国内的银幕数量已过5.6万块,档期预估在180亿元左右。专家指出,在“银幕增长”“人口红利”带动市场发展的饱和临界点到来前,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迫近——未来,中国电影银幕的饱和数是多少?中国市场所能享受的 “人口红利”临界点在哪儿?如果说凭基础建设来拉动市场只能称作 “粗放式发展”的话,那么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下一步应该怎样迈?(8月29日《文汇报》)


过去几年,国产电影迅猛发展,其中要得益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庞大的人口基数就意味着广阔的消费市场。但随着中国荧幕数的增加和电影市场日趋成熟,原先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消费市场也趋于饱和,通过简单的原始积累无法再赚得盆满钵满,国产电影到了求变的时候。


观众情绪是国产电影的晴雨表。在过去,拍什么都赚钱,电影人可以不必太在意观众的情绪,因为是卖方市场,看电影属于刚需,观众的情绪对于电影质量的优劣没有多少弹性,只能选择观看。但今非昔比,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国,电影作品层出不穷,观众完全有选择看这部电影或那部电影的操作空间。而且,电影替代品也是花样繁多,如综艺节目、体育比赛、电视剧等,由此观众便有了看与不看的选择自由。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观众决定着电影的票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电影市场的颤抖。


国产电影创作应改变“高高在上”的传统姿态,多些换位思考,从观众的需求出发,在电影质量上下功夫。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当今的电影市场是买方市场,消费决定生产,这是当下的规律。违反这个规律,就会受到惩罚。现实中有太多血淋淋的例子,只搞噱头,不顾质量,只有明星,没有演技,这些电影多以惨败收场。电影创作已经不再是电影人单方面说了算的时代,今天的观众更有话语权,他们的欢乐和悲喜,都牵动着国产电影的神经。


国产电影要从大国变成强国,走向繁荣之路,攀到艺术之巅,就必须以观众为中心搞创作,从粗放式创作变为精细化生产,让电影作品成为真正的艺术品。(天府新区评论员:田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