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朋友圈谣言”止于智者

发表时间:2017-07-13 10:56 来源:天府新区文明网 责任编辑:余辰璐


“肉松面包上的肉松是棉花做的”、“‘刘明炜’同学的高考准考证丟了”、“虾头里面有两条白线,其实是白色寄生虫”……日前,微信盘点了“2017上半年朋友圈十大谣言”,以上内容均被证伪。与此同时,北京相关部门也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了6月科学流言榜,“霍金警告人类不要登月,‘月球背面有外星人’”、“注胶杨梅”等纷纷上榜。(7月4日 《北京晚报》)


当前,微信已然成为了人们重要的社交平台,刷朋友圈也成为闲暇之余丰富生活的小片段。朋友圈给人们带来社交互动、信息服务、观点交流等极大便利,但同时也有一些弊端出现。诚然,这些年有关部门打击微信谣言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到朋友圈私密性的特征影响,打击效果其实并不理想。造谣传谣的戏码仍旧每天上演,缺乏自我判断的大众,不假思索随手转发的社交心理习惯,导致了不实信息在朋友圈泛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那么如何减少朋友圈谣言肆虐?这无疑需要我们每一位微信用户学会判断,谨慎转载,主动辟谣,让谣言止步于你,坚决不当谣言的搬运工。


朋友圈“减谣”,需要“增智”。“明辨是非”这个成语我们并不陌生,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够非常正确的判断是与非,然而到了朋友圈,我们却总是被“障眼法”蒙蔽双眼,究其原因,无非是我们感受不到谣言的危害,不管信息是真是假,动动手指就向朋友分享信息,何乐而不为呢?殊不知谣言的肆意传播,会影响众人原本正确生活方式,甚至会严重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如今的朋友圈,造谣者试图借“盲从效应”让朋友圈成为谣言的“温床”,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擦亮眼睛,提高自身的辨别力,多一写思考、多一些求证,作别以往只知分享的的“小喇叭”角色,争做谣言粉碎机。


朋友圈“减谣”,需要齐“亮剑”。随着时代的进步,谣言愈发变化多端,公众的认知度和鉴别力,往往跟不上谣言“变种”的速度,单凭个体多少显得有些“势单力薄”,网络谣言,关乎网络文明建设,社会各界有责任和义务向谣言宣战。正本清源显然需要有关部门从源头抓起,微信平台也必须加强日常监管与管理,综合社会各界手段,让真相跑赢谣言,减少谣言滋生和传播的土壤,向谣言齐亮剑,方能捍卫“朋友圈”正能量。


建设文明法治的网络环境绝非朝夕,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仅有如此,朋友圈才能传播更多文明的,真实的,感动人心的正能量,才能够建成文明、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促进全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