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一位甘肃高分(648分)考生的请求》让不少人感动。它讲述了19岁甘肃定西考生魏祥身患重度残疾,以及全家为魏祥多年求学付出的艰辛努力。魏祥今年参加高考取得了648分的优异成绩,已经报考清华大学,他希望清华大学能提供一间宿舍,能和母亲一同前往,方便他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目前,清华已经做出回应:已备好宿舍,费用全免。(6月28日 澎湃新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甘肃残疾考生魏翔的事迹,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从小患有先天疾病无法行走,幼年丧父留下孤儿寡母两人相依为命。“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在这样的环境下,魏翔变得更加坚强,风雨十九年,终于以优异成绩给母亲送去了一份殷殷的报恩之礼,那就是“带母亲上清华”。这十九年的苦难不屈,这十九年的自强不息,让魏翔这一个残疾人变得高大起来。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相较于魏翔的自强不息,清华大学则以他宽广的胸怀演绎了什么是“厚物载德”。1914年,梁启超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清华大学学子,百年后的今天,学校和学生这一对命运共同体之间共同实践着这古老的校训。这里面有“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也有社会慈善教育对贫困学生的“温柔”,君子能容载万物,教育行业需要更多的“君子”,来容载天下万千学子,让这人人都有书读,让这国家更强盛和温柔。
育人育德,守望相助才是教育的目的。孩子是教育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然而类似像魏翔这样的弱势群体,因为特殊困难没能读上大学的人比比皆是,沉默之下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少年强则中国强”,每一位孜孜不倦的少年,都应该受到善意对待,他们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是国家奋发的“热血”,当他们因命运的苦困而难以前进的时候,就需要我们社会来拉他们一把。
教育机构的“燃灯者”,点亮助残扶弱精神的“明灯”。照亮了求善问道的莘莘学子,也照亮了社会“助残扶弱”的育人精神。曾经有人说“检验一个国家与城市文明的标准是:对待弱者的态度”,在我们国家,学生残疾人比例占比很高的基础下,我们则更需要对残疾人这类的弱势群体予以帮扶和关爱,让更多教育机构成为“燃灯者”,也让更多像魏翔这样的学子有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