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中国戏剧,在恢复国际演出、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大背景中,展现出乐观态势,从创作主题、内容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活力。在数字媒介融合、转化,新空间、新业态等强势发展推动中,戏剧新形式在满足受众多元审美需求、拓展戏剧边界的同时,也使得消费属性日益凸显,这让我们在肯定戏剧助力城市文化活力、提升百姓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必须重新面对如何找准戏剧艺术自身发展动力与方向的问题。(12月20日《北京日报》)
戏剧作为最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当前遭遇的处境非常尴尬,面临着市场萎缩、人才流失等诸多挑战,如果不变革,就可能失掉未来。
戏曲曾经获得过巨大成功。以往,戏曲作为主流娱乐,名家辈出灿若繁星,戏种繁多百家争鸣,经典曲目层出不穷,它曾经创造过无数个辉煌的纪录和取得过无数个令人瞩目的成就,启蒙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所有事物,既然有高光时刻,也会有低谷期,甚至会发生消亡。戏曲也不例外,如此经典的艺术形式发展到今天,在新流行娱乐形式的冲击下,变得步履维艰。本质上说,就是观众不买账了。
酒香也怕巷子深。不可否认,戏曲确实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但如果就此原地踏步、守旧不前的话,到头来只能坐吃山空。时代发展一日千里,观众需求变化多元,艺术形式百花齐放。在大形势大潮流大变革面前,再好的戏,听久了也会腻,搁置久了也会被遗忘。无论任何艺术,如果掉进孤芳自赏的死胡同,从来都不会获得成功。
“以观众为中心”,这是任何艺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答题,戏曲也不能例外。传统戏曲唱念打坐,慢条斯理,适合休闲时欣赏。但在节奏如飞的现代生活中,慢的艺术会让人昏昏欲睡,于是节奏明快的艺术逐渐抢占高地,获得认可并成为主流,因为它精准把握了观众的需求点。如果传统戏曲不能跟着观众的需求作出改变,以“我本来就这样”的态度拒绝改变,“老态龙钟”式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
观众是衣食父母,离开观众就没市场,没有市场就会失去经济来源,行业最终必然走向凋零。戏曲创作的导向要“以观众为中心”,尽量满足观众的口味和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想方设法活下来,让从业者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再谈戏曲事业的长远发展也不迟。时代洪流滚滚,大浪陶沙,遵循发展规律,跟上时代脚步,就能迎来戏曲艺术的春天。(天府新区评论员 田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