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项目中留住“乡愁”

发表时间:2023-12-18 11:47 来源:天府新区文明网 责任编辑:王丽君

扭、转、跳,一串连贯动作做下来,陕北秧歌代表性传承人魏建明赢得满堂彩。年逾七旬的他,常在闲暇时来到文化馆、广场、小区,为乡亲们义务指导秧歌技巧。只要谈起秧歌、跳起秧歌,魏建明就精神头十足:“希望秧歌能融入大家生活,浸到人们心里。”(1215日《人民日报》)


如果你正在经历或曾经有过基层生活的经历,当你回忆往事或再回基层时,就会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们如痴如醉的民间项目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就如引言中的秧歌表演,20年前,这是各种庙会或传统节日时常规项目,但如今却被流行歌曲、现代舞蹈等取代。再比如,你儿戏最熟悉的跳皮筋、丢沙包、打弹珠等游戏,如今也是被手机、电视、电子游戏等取代。


在某种意义上,民间项目减少,时代的进步的缩影。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选择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不再局限那些所谓“老土”的项目。而且优胜劣汰,是大浪陶沙的结果,不合适宜的、落后的就会被取代。表面看起来,确实是时代进步的客观结果,是创新提高了我们审美,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高度。


但精彩无比的民间项目锐减,也是时代的一种遗憾吗?论审美,你能说整齐划一的房子,比各俱特色的建筑更美观吗?你能说,不伦不类的歌舞节目,比跳秧歌、唱山歌、地方戏剧更有魅力吗?论有趣,你能说宅一天看电视、打游戏,能比丢沙包、弹钢珠更快乐吗?有人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确实如此,拿过去的思维丈量现在的新事物,着实不够严谨。但从结果上看,那些宅居的肥胖儿童,看起来并不比“野孩子”健康;那些孤独的乡土留守者,看不懂串味的夹生项目,但他们看到秧歌、戏剧后突然眼里放光的神态不会骗人。


现代文明一日千里,但必须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然就会失去特色和魅力。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哪里?在博物馆,在名家大师身上,也在那些逐渐被淡忘的民间项目里。而民间项目是更容易保、延续的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乡愁的一部分。


让民间项目焕发生机和活力,在新时代里留住乡愁,这是我们的责任。蜀锦、刺绣、泥塑、传统戏曲等,这些项目虽充满“土味儿”,但何尝不是一种乡土文化呢?丢掉这些,乡土味儿没有了,乡愁也会无处寄托。我们要扛起的责任就是,把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项目延续下去,融入时代元素,既把乡愁留住,又能与时俱进,在守正中创新,推动乡土文化蓬勃发展。(天府新区评论员 田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