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关键在人”

发表时间:2023-12-12 10:52 来源:天府新区文明网 责任编辑:王丽君

12月2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文化法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等联合主办的“文化遗产法治论坛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建设与完善、非遗数字化保护及成果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非遗保护利用中的作用等议题展开讨论。(12月8日《中国文化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曾经为我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片段,它承载了浓厚的民族情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保护和传承好非遗,意义重大。


但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非遗传承的处境令人担忧。一是存在“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一少部分非遗项目非常火爆,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大部分非遗项目却是处在濒危边缘,只能靠“救济”才能维持生存。二是非常传承人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很多非遗大师工艺精湛,但也相对年长,中青年非遗人才匮乏,存在后继无人的困局。


非遗项目被束之高阁,更多是无奈之举。一些非遗项目除了历史研究价值外,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再发挥用途,取而代之的是更新潮更实用的现代发明。不能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势必会被渐渐遗忘乃至淘汰出局。因此,要让非遗“活”在我们身边,必须赋予它们更多现代功能、现代审美,比如把它们加工成好看好玩好用的日用品。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一方面,是使用者的减少,让非遗项目没了市场;另一方面,则是从业者的减少,让非遗人才出现断层。很多非遗项目本身的工艺十分严密,学起来十分困难,在第一关就吓退了一大批人;再加上出路狭窄,前景不明朗,又让很多人知难而退。因此,非遗传承,关键在于人,尤其是传承人的问题。要用好激励机制,让传承者们没有后顾之忧,才能真正静下心来思考非遗的出路,才能想方设法推动古技古法发出新枝芽,以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活态传承”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形式。那些精彩的皮影戏、精湛的剪纸、优雅的古琴以及针灸、书法、京剧、传统节日等,都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也正是因为人在其中发挥了创新创造的巨大作用,它们才有了蓬勃的生命力。以人为本,才能薪火相传,才会弦歌不断,才能枝繁叶茂!(天府新区评论员  田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