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公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洪荒之力”、“工匠精神”、“小目标”、“葛优躺”等词入选。据《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介绍,十大流行语中除了“供给侧”、“工匠精神”以外,其他基本上都与网民有关,都发端于网民的创造或传播。(人民网)
2016年十大流行语一经公布,随即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讨论,这十大流行语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语言的魅力,也成为了社会生活,大众心态的风向标。而其中“工匠精神”一词,便是笔者要绘说一二的精神文化。
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的进步力量。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发展变革迅速,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中国制造”,在这一时期乃至当下,都是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知标签之一。类似“中国制造,世界合作”、“中国制造无处不在”的宣传语都是非常形象的。在国际分工中我们利用生产条件和劳动力优势成功塑造了中国在国际上制造大国的形象。可制造大国却并非是制造强国,由于研发能力和创新力的不够,我们的生产核心技术水平往往受制于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制造业大而不强。为止,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增强自主创新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全力推进自主创新。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智造”,工匠精神,便是这一战略决策的代名词之一。
工匠精神是产业发展蜕变的必需之道。何为工匠精神?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以及更完美的精神理念是工匠精神;一个人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总结,即可平凡体现,依可伟大升华,也可为工匠精神。我们的产业发展走的太快,步子拉的太大。一方面这样的发展效率成就了今日我们的社会进步,但也暴露出了我们在精、慢、质等方面缺乏沉淀和匠心。消费品的质量是恒定制造者水平的“分数”,也是制造业的水平的“分数”。国家在大力推动产业变革,促进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制造业需要用工匠精神来达到转型和变革的目的。曾经的制造代名词“山寨”、“水货”并不是一个强大的制造产业链的展现。有了工匠精神,“品质革命”方能达成。
工匠精神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升华。传统文化,工艺具有高度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每当有一个“文化符号”堙没在历史长河中,就是一次传统文化的阵痛。当下注重时效性和快消的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工艺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细雕慢琢产生了冲突。曾有不少文化,工艺的继承出现了断层而面临消亡的危机。而近些年来社会发展的变革让人们逐渐重拾了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热爱,实则令人倍感欣慰。譬如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好评。该片展示了古代文物修复的修复之细和修复之精,让观众感受了修复大师的匠人精神。传统文化,工艺所特有的历史厚重感和悠久沉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纽带,而它正需要工匠精神独具匠心的技艺和稳重的价值观念来进行传承。
前行的力量需要工匠精神的注入,而驻足的沉淀同样需要工匠精神的刻画。可以说,工匠精神能够成为流行热词是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需求,它反映的是国家和社会发展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所必须的价值理念,也是广大人民对高质量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向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