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七旬老人自投3万元建书屋 村民可随时借阅

发表时间:2016-12-07 14:06 来源:天府新区文明网 责任编辑:余辰璐


在正兴街道官塘村,有一处无名书屋远近闻名:从2015年3月开始,74岁的老人晏秀明,省下子女给的零花钱,从自己每月1200余元的社保金里省吃俭用,投入了3万元,将自己的一处农家院子改造成了一处有着近千本藏书的农家书屋,免费供村民们阅读和外借。老人的心愿很朴实:“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地方,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还能让他们吸收更多的知识。”


自投3万建农家书屋  左邻右舍都来“读”


晏秀明如今和三儿子晏仲钦一家住在一起。这是一处典型的农家小院,掩映在一小片的竹林之中,环境很是清幽。院子里,左边一侧是起居休息之所,右边,就是老人改造的书屋所在。书屋门楣醒目处张贴着一幅楹联:“勤学如庭院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厌学如磨石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书屋的陈设很简单,四周是几个大大的书架,一排排书籍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上,一张长桌,是供村民免费阅读书籍的地方,另外一处桌上,则是晏秀明坐的地方,桌上铺着宣纸,毛笔插在笔筒里,流露出些许文房四宝的古朴文化气息。



晏秀明自建的农家书屋有着近千本藏书的,免费供村民们阅读和外借


虽然已经74岁,晏秀明却依然精神矍铄,一副框架眼镜,谈起读书心得来总是神采奕奕。下午时分,书屋不时会有村民进来,有的是直接选一本书坐在桌子旁边看起来,有的会直接借走阅读。


这个书屋,目前有近千本藏书,包括文史、医学、书法和杂志等种类非常丰富,这些书,全是晏秀明自掏腰包所购,许多书籍都还有老人勾画的痕迹,凝聚了老人阅读中的许多心得感悟。


晏秀明出生成长于官塘村,本身家境并不殷实,子女给他的零花钱,自己的养老金,他节约下来全部用来买书。直到今天,老人买书的步伐从未停止,每次,只要儿子有时间,他都要让儿子将自己送到华阳的大书店里,选书买书。前前后后,老人已经投入了3万余元在这个书屋里。


农家书屋 村民的休闲地


2015年3月,晏秀明开始将自家小院改造成了农家书屋。谈到为什么要筹建这个书屋,晏秀明说,建农家书屋一直是自己的心愿,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年龄大了,闲暇时间多了,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我希望村里人多来我这看书。而且村里现在老人多,书屋可以组织一批老年人,丰富老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老人们老有所乐。孩子们放假回家,也可以来书屋里看书学习,我给他们讲故事,告诉他们怎样孝顺父母,关爱他人。”


从农家书屋建立以来,许多村民抽出农闲时间前来读书。76岁的村民金成树就是书屋的常客。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到书屋来,喝一杯茶,看一本书,有时和晏秀明交流下对某一本书的心得。如今,村里的老人、小孩,甚至一些年轻人都爱往他的书室跑。


交流学习心得 老人还是“大学老师”


与此同时,晏秀明老人还负责正兴老年大学的授课工作,甚至直接把课堂搬到了自家的书屋里,老人说,这样查阅资料更方便。在课堂上,晏秀明与其他老人一道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自己写的诗,画的画,分析古人的律师绝句,探寻山水花鸟画的创作技巧,剖析历史上的王侯将相,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小小的书屋,颇有几分传统书院的味道。


在老人书屋里,有一套练字的书籍,晏秀明老人说,“这套书法书籍里面内容很珍贵,都是出自名家书法的临摹字,花了两三千元购买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一个古稀之年的大爷,能够为了一个书屋这么慷慨。老人却说,“钱用来买书,我觉得很快乐。”


晏秀明老人眼睛患有白内障,前期手术恢复情况不理想,但是依然没能阻挡他坚持看书写字。晏秀明说:“希望全村人都能和我一样爱看书,尤其是年轻人,多放下手机电脑,捧起书本,学习国学,学习知识,那么无论我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天府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