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央视直播:昔日天府之国源头 今成1.7万公里天府绿道起点

发表时间:2018-08-21 11:03 来源:天府新区文明网 责任编辑:罗同

碧水奔流两千载的都江堰,因为日前从“双遗”变“三遗”,再次受到央视关注点赞,并推出特别直播报道。


19日上午11点,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对成都都江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进行了特别直播报道。报道聚焦都江堰水利工程无坝引水的智慧创举,高度评价其对灌溉农业和天府文化的意义,并展望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未来对天府绿道建设的促进作用。


据悉,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还有灵渠、姜席堰、长渠3个项目。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7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是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


碧水奔流两千载 天府之源都江堰


滚滚岷江水奔腾而下,途经鱼嘴分水堤便自动分流为内江和外江。随着镜头的切换,岷江河段全景一览无余,沿着玉垒山流向繁华的市区。央视特别直播报道以《碧水奔流两千载,天府之源都江堰》为主题,聚焦这座建设于公元前3世纪的水利工程,揭秘古人智慧如何造福天府之国,在世界灌溉工程发展史上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报道以“空地对接”的形式立体展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和灌区的全貌。在央视的镜头中,众人熟知的景点如鱼嘴堰、宝瓶口都呈现出新的特点。通过空中航拍画面,突出了鱼嘴巧分岷江水、天然实现水的调度,借用山石做闸门、二次分洪夺天工等著名景点的功能性。在游客所熟识的观赏价值之外,它们原本的防洪价值、灌溉价值得到再度体现。


央视再次关注都江堰,是因为不久前它从“双遗”变“三遗”。北京时间14日凌晨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六十九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这意味着,都江堰拥有了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三大世界遗产项目。


与都江堰共同出现在央视镜头中的,还有湖北长渠、浙江姜席堰和广西灵渠,4个项目相互呼应,展现我国古人的农业灌溉智慧。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无坝引水的代表性工程,引长江支流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目前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


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丁昆仑表示,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2200多年前,是我国最大的古代开发建设并至今仍然在用的无坝引水灌溉工程,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7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是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


曾是天府之国源头 今成天府绿道起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都江堰乃至成都平原的意义,并不只有灌溉这样简单。遗产称号只是表明都江堰的历史悠久,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陈迹。它天才的水调度功能,让成都人不再把满足温饱作为人生的全部,而是追求更安逸的美食、更闲适的生活。两千年来成都人的安闲自在,起点都是都江堰。


央视报道援引“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说法,高度称赞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天府之国的源头。以往肆虐成都平原的洪水,经过李冰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的“三板斧”,变成了安静温顺的河流,滋润着成都平原。正因为它同时解决了防洪和灌溉的问题,成都平原成为“西部大粮仓”,书写了天府之国两千年的辉煌历史。


同时,报道指出成都闻名世界的美食和成都人乐观豁达的性格也与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巨大关系。正因为成都平原口粮充实、衣食无忧,食物才从果腹的目的才变成美食的享受,也造就了成都人享受生活的乐观态度。天府文化“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精髓,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找到历史渊源。


如今都江堰不仅是成都生活美学的起点,也是一万七千公里天府绿道的起点。它有历史的沧桑,又有现代的风采。在报道最后,央视记者特意提到正在修建的天府绿道,以都江堰为起点。曾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在成都未来的发展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据了解,目前,都江堰正大力开展“精华灌区”,重塑美田弥望的乡村盛景。而绿道网络建设也将把林盘院落、溪流荷塘等串联起来,满足人们对乡村景观、新鲜空气、清澈水源、淳朴民风的向往。


“这一抹绿色会让城市变得更为灵动。”央视报道如此评价天府绿道。(来源:成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