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至2020年,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5年的214天上升到280天;成都市森林面积由46.41万公顷增加到57.6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38.3%提高到40.2%……
透过一个个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账本,一幅人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画卷也正在徐徐拉开。
图/成都日报锦观
成都初秋的早晨,阳光明媚,朝霞满天。推开窗,成都人的“老朋友”——雪山,又双叒叕现身了。在成都看雪山的概率越来越高,背后是成都持续改善的空气质量。来自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44天,优良率为79.6%,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8天,优良率上升10.4个百分点。
摄影:红茶~绿茶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
(在成都能拍到百公里外贡嘎雪山)
“这几年,不断地有同事、朋友给我发来图片、发微信朋友圈,就是坐在成都的家里在窗户边拍的西岭雪山,清清楚楚,如果你运气好,偶尔还能拍到百公里之外的贡嘎雪山。”
8月18日国新办举行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点赞成都空气质量改善,在成都能拍到百公里外贡嘎雪山。黄润秋在发布会上介绍近,五年成都市PM2.5浓度下降了约36%,成都的例子是大气环境改善实实在在的效果。
摄影:Ptbye
发布会上,黄润秋用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在成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举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润秋说,意思就是坐在成都的家里,透过窗户,可以看到百里之外的西岭雪山。
↑在成都遥望雪山 图据 张盛
黄润秋在发布会上表示,最近这几年,我们头顶上天空的“颜值”一年比一年高了,一年比一年好看了。我们呼吸的空气,一年比一年清新了。老百姓对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幸福感也一年比一年增强了。
绿满蓉城
(森林覆盖率增至40.2%)
最近,不少细心的市民发现,路过二环高架的时候,会发现桥下爬山虎一圈又一圈的绕着,如瀑布一般,一层又一层,让人们仿佛置身于“绿野仙踪”。
被蔓藤覆盖的二环路 图/成都发布
这样的美好体验背后,是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进程不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提升的最好诠释。
近年来,成都扎实开展“全域增绿”行动,大力实施成都“增绿十条”,全面推进全域增绿,高标准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区、天府绿道等重大生态工程,构建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打造“绿肺、绿道、绿轴、绿环、绿缀”生态空间。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成都市森林面积由46.41万公顷增加到57.62万公顷,森林蓄积由3224万立方米增加到367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38.3%提高到40.2%。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2%、年固碳量超过200万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森林面积达到112.84万亩。与此同时,充分挖掘公园城市生态价值,启动546个川西林盘生态管护与修复项目,累计建成各级绿道4408公里。
成华区圣灯公园 图/成都发布
让绿色铺满城市的同时,成都还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比如,严重影响城市“颜值”的扬尘治理方面,成都开发应用智慧工地监管平台、扬尘在线监测平台,符合安装条件的建筑施工项目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现了扬尘在线视频监测全覆盖。
此外,成都还强化成都平原地区秸秆禁烧联防联控,签订《秸秆禁烧联防联控和综合利用区域合作协议》,落实秸秆综合利用财政补贴,建立秸秆禁烧“市-县-镇-村-组-户”六级网格化管理机制。
诗意栖居的空间形态
(成都这样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留通道”)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崇州白头镇大雨村幸福里 图/成都发布
创造更多普惠生态产品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营城聚人之根、美好生活之本,如何让生态福利惠及每位市民?成都在全市范围内首次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坚持通过“三线”划框子,框住各类空间利用格局和开发强度,通过“一单”定规则,规范各环境管控单元开发行为和准入要求,给经济高质量发展“留通道”。
“我们以’守底线、拓空间、优格局、提质量、保功能’为总体思路,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和流域生态功能为目标,锚定’三区三线’,强化清单管控,严把区域、流域、行业和产业布局规划环评关口,实施差异化开发强度、土地配置、生态环境准入等政策,促进主体功能区战略精准落地。”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在介绍成都市“三线一单”优化完善工作总体开展情况时说到,到2035年以期实现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建成完善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目标。“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细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建立‘数智环保’信息化系统,助力生态环境准入研判,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该负责人说。
事实上,在今年年初实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成都就明确目标——实施生态惠民示范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致力营造生态惠民场景,使人人都享有生态绿色、文明和谐的宜居环境。
按照成都发布的《生态惠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到2025年,成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并稳定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山水呼应、城园相融的城市轮廓逐步显现,绿道蓝网、天清气朗的城市新形态基本形成,市民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擦亮诗意栖居“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品牌。
为此,成都将实施“锦城蓝天”提升行动,以降碳为总抓手,实施大气污染源分类防控,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强化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 和其他面源污染治理,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开展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协作,推动区域协同减排。到2025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实现“蓝天常见、雪山常现”。
低碳发展频频“上新”背后的深意
(剑指碳中和“先锋城市”)
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如何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而要实现碳中和,离不开切实的产业路径和空间载体,成都早已在布局低碳产业,开展降碳行动。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图/成都发布
开一场会,必不可少会带来碳排放。早在2018年,成都就植下了首个会议碳中和林。当年8月1日,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开幕,经测算,论坛排放温室气体921吨二氧化碳当量,成都首次以建森林的方式来抵消论坛产生的温室气体,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500亩碳中和林。这也是成都首个会议碳中和林。
时间来到2021年,成都又开碳中和会展先河。计划在今年召开的成都国际环保博览会,通过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53吨碳排放,开了碳中和会展先河。
8月19日下午,成都市人民政府举行的“突出创新驱动 强化功能支撑 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消息,围绕支撑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成都市产业生态圈优化调整为12个,新筹建的“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就是其中之一。
人民公园 图/成都发布
“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着力点,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原则,强化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硬约束,推动能源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科技金融支撑、宣传引导同向发力,以更大力度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谈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时,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力争2025年实现碳达峰、率先建成碳中和“先锋城市”。